北京冬奧會承載了全世界的目光,除了賽事本身備受關注外,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也再次驚艷全球。
比賽中的自動語音轉換、AI教練、場外的智慧餐廳,以及無處不在的機器人,都讓我們感受到科技奧運的魅力。
光是服務類機器人就有物流機器人、炒菜機器人、送餐機器人、引導機器人、巡邏機器人、收銀機器人......可以說,服務機器人幾乎無處不在。
AI和機器人是科技賽道近些年最常被談及的。
AI 在消費端,家庭落地最普遍的是智能音箱。而機器人在消費端,最先涌現的,也是家庭機器人。
近日,科大訊飛正式宣布啟動“訊飛超腦2030計劃”,目標是要讓人工智能“懂知識、善學習、能進化”,讓機器人走進每個家庭。
萬億市場的消費機器人時代即將到來,會給未來生活帶來哪些變化?機器人真的能像家電一樣,成為未來家庭的必需品嗎?
一、人類正在進入機器人時代
講機器人的電影很多,但是《超能陸戰隊》和《天賜靈機》更為經典,去除了天馬行空的想象,真實展示了未來社會機器人對于人類的意義。
《超能陸戰隊》中呆萌憨厚且男友力十足的機器人大白,是我們對未來世界跨種族友誼的想象。
另一部電影《天賜靈機》的世界觀與主題更簡單,有著社交障礙的中學生,通過“開箱即用的數字好朋友”,接受了真實友誼的美妙。
前者講的是養成系機器人對于人類的陪伴,后者則講的是情感治愈。這是人類對于未來社會機器人走進人類的想象,而現在這一切正在變成現實。
消費機器人的時代到了,教育及陪伴型機器人或率先進入家庭,以前只在影視作品里的機器人真的可以像家電一樣,走入尋常百姓家嗎?
根據IFR(國際機器人聯合會)數據,預計2021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約為125.2億美元,2022年市場規模將超過工業機器人,2023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將突破200億美元。
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加快,同時國內醫療、教育需求持續旺盛,服務機器人在國內也存在巨大市場。2021年中國服務機器人產量921.44萬套,市場規模達到400億元。
那么,普通家庭需要機器人做什么呢?
拋開機器人的概念,從家庭用戶的需求出發,服務機器人可以分為三類,工具、娛樂、學習教育。
而陪伴的家庭機器人,在實際場景應用中,更偏重娛樂功能和教育功能。一旦有了家庭機器人,未來社會老人可以得到更加有效專業的照顧、年輕人可以享受智能化的陪伴、兒童可以享受到專業化的家庭教育和情感關注……
而這一切夢想,因為科技化實現的周期逐漸變短。
20多年前,擁有一臺彩色電視是一般家庭的奢望,而現在電視機即使越來越薄、越來越大,但還是被逐漸邊緣化;從只是接打電話的傳統手機到如今4G、5G智能手機,花了10年時間;智能音箱走進普通家庭的時間更短。
人們正在科技的加速路上,享受更加便利的生活。
那么,距離中國普通家庭實現機器人自由還有多久呢?10年、20年?
科大訊飛給出的答案是:2030讓機器人走進每個家庭。
二、拆解科大訊飛超腦2030計劃
在國內的人工智能領域,科大訊飛是為數不多的夯實了研發底座平臺、堅持長期主義的企業。
教育、醫療、智慧城市、消費者業務等滿足社會剛需的根據地業務,給科大訊飛提供了長期穩定增長收入,使其具備了穿越經濟周期的長期根據地船票。
而科大訊飛與生俱來的系統性創新,讓他們對人工智能的社會應用看得越來越清晰,那就是,人工智能要解決社會重大命題,必須構建人機協作、自我進化的復雜智能系統。
外界對于科大訊飛的印象一直是低調做事,現在宣布“訊飛超腦2030計劃”,底氣在哪里呢?
科大訊飛劉慶峰董事長表示:
對于訊飛超腦2030計劃,科大訊飛已做了多年準備,擁有堅實基礎。
比如科大訊飛與中國科技大學共建機器人聯合實驗室開展研究,目前已有仿生靈巧手、四足機器人、高性能關節等重要成果;與北京師范大學聯合承擔“腦科學與類腦研究”2030重大項目“中國學齡兒童腦智發育隊列研究”,同時還與北京安定醫院合作構建權威的抑郁癥知識庫。
不僅有充足的準備,更有階段化的目標。
訊飛超腦2030計劃共分為三個階段,而且每個階段都會圍繞“懂知識、善學習和能進化”,分階段地實現軟硬一體機器人和數字虛擬人的智能迭代、壯大。
第一階段2022-2023年,更科技。
技術是人工智能最底層的邏輯,傳統的機器人,主要就是將模擬信號轉變為數字信號,來控制電子系統,與真實生物相比靈活性較差。
在科大訊飛的計劃中,2年內要讓軟硬一體機器人發展為外骨骼機器人,做寵物型的機器智能硬件,要具備理解人多模態的認知能力,以陪伴為概念且可養成。
實現這一目標的底層技術是仿生機器人本體技術、多模態感知及表達技術、主動對話技術。
如果想要機器人更智能,更像“人”而非“機器”,就需要進一步提升仿生機器人的各項性能,從視覺、語音、控制等多項機器人及人工智能技術上夯實底座。
技術是地基,產品就是建筑,科大訊飛在這一階段的三款產品值得關注。
第一個產品是“專業虛擬人”。
2021年被譽為虛擬人覺醒元年,而科大訊飛的虛擬人則更早出圈。無論是冬奧會解說出圈的“3D虛擬冰冰”,還是擁有十八般武藝的愛加,都是科大訊飛虛擬人家族的代表。
而科大訊飛在2022年首發專業虛擬人,就是除了虛擬人的概念之外,更要為數字經濟虛擬世界和元宇宙提供切實幫助。
他們可能是虛擬醫生、虛擬客服、虛擬教師、虛擬員工……他們的專業知識可定制,持續進化。
這得益于科大訊飛的語音識別、語義理解、語音合成、虛擬形象驅動等核心技術。
第二個產品是,2023年發布可養成寵物玩具。
在主動對話、場景感知以及理解等技術加持下,這個寵物玩具可以不斷養成、不斷學習,會更有靈氣、更加有趣、更能陪伴家庭成員的成長。
第三個產品是,在2023年發布青少年抑郁癥篩查平臺,以免費方式向全國發放。
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24.6%,青少年抑郁癥已成為非常重大的社會問題。
據了解,“訊飛超腦2030計劃”中的青少年抑郁癥篩查平臺,基于多模態感知,理解自然對話交互,用AI技術為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,這對人類的未來意義深遠!
如果說第一階段是更科技,那么2023-2025年的第二階段,則是更有溫度。
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的《中國發展報告2020》預測,2025年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將超過2.1億。2030年,中國空巢老人數量將增加到2億多人,占老年人總數的90%。
這一階段,“訊飛超腦2030計劃”目標為外骨骼機器人實現自適應運動功能,可以幫助殘疾人、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獨立行走,機器人真正進入到普通家庭的生活中。
數字虛擬人在這一階段,具備了對知識的深度理解能力,可以在很多專業領域幫助人類,并開始具備多模態情感理解能力,會出現虛擬世界陪伴人類的“陪伴虛擬人家族”。
單身的年輕人,可以像和朋友一樣,與虛擬人進行交流;獨居的老人,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和陪伴;獨自在家的孩子,有機器狗可陪伴做作業、玩耍,保護他不受傷害。
可以想象得到,科技讓未來的生活更有溫度。
第三階段2025-2030年,更加智慧。
在這一時間段,機器人不再是個別家庭的專屬,更多懂知識、會學習的陪伴機器人進入每一個普通家庭,而且這一階段的數字虛擬人更加“聰明”,可以完成自我學習和進化,越來越接近真實的“人”。
總之,貫穿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陪伴機器人,可以真正像親人一樣陪伴我們,還有交互能力、動作能力。
“訊飛超腦2030計劃”,勾勒了未來幾年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,生活更加智能化,且過程清晰可見。
三、國產機器人的長期主義
科大訊飛的“訊飛超腦2030計劃”和國家布局機器人產業,路線基本一致。
十四五規劃提出機器人發展的兩項目標:
到2025年,我國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、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;到2035年,我國機器人產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。
拓展服務機器人的大蛋糕,成為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共識。
據IFR預測,到2023年國內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600億元,超越工業機器人成為第一大機器人市場。
與工業機器人的境遇不同,我國服務機器人,在產業化水平和技術方面與國外公司并無差距,部分產品市場化應用甚至已經領先于全球,先發優勢明顯。
目前國內服務機器人不僅在技術和產業化水平方面不輸于外資品牌,甚至部分產品市場化應用已經領先于全球,中國的服務機器人站在一個更好的起點上。
中信證券研報指出,從服務機器人全產業鏈來看,在技術模塊領域,科大訊飛等企業長期的投入已經開始收獲,我們的核心部件并不受制于國外供應商。
中國機器人產業正迎來一個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,面臨著在本土跟世界一流企業一較高下的重任。
在目前這個階段,我們需要靜下心來繼續打磨產品,另一方面則需要先從行業市場找到應用場景,以應用來養產品,等待家庭市場走向成熟的那一天的到來。